千座高原
2025.1.24-3.9
朱心宇

千座高原

文/赵天润


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 (Gilles Deleuze) 指出:混沌并非绝对的无序,而是一种蕴含无限可能的潜在秩序。这种潜能通过生成的过程得以显现,而生成 (dynamic process of becoming) 本就是一种不断突破限制、寻找新路径的动态实践。在朱心宇的创作中,形式的生成与意义的开放性始终并存,有序格局与自由生长的线条和色彩交织,呈现着个体在既定规则中的挣扎与创造。他通过形式上的张力与多义性,展现出当代语境中个体如何在限制中实现生成的可能性。

 

在《衡》系列中,艺术家尝试探讨绘画内部的平衡问题。朱心宇认为平衡并非绝对的静止,而是持续的动态稳定,是熵与反熵两种力量的不断博弈。因此创作的过程就成为平面形式在混沌与秩序之间,在无序与有序之间的不断摇摆,期间艺术家刹那的走神与审慎的调节交替上演。几何形态的分解、交错与融合成为一种走向稳定的造型运动,平面上最终浮现出的是一个个颤动着的形象主体。


在《景观》系列中,艺术家在平衡的基础上进一步探寻偶然性与视觉张力的可能性,试图将天平的一端向混沌倾斜。全然的秩序与全然的混沌同样令人无所适从,适度的盲目则可以为理智带来活力。尺幅的缩小无疑带来了手的解放,使手的连续动作可以先于视觉的判断,行为先于意识而行。因此绘画的过程被予以更多的保留,由此形成的是方寸之间凝结的运动瞬间,一种蕴含张力的视觉景观。


在《垒叠》系列中,艺术家将探索由私密的个人经验与直觉的绘画体验转向对个体与世界关系的关注。抽象的“秩序”概念具象化为数理的逻辑、预设的程序、预制的工具以及机械的重复,作为对于现代社会的隐喻成为绘画新的出发点。在这一系列中,冰冷的理性规则与不可避免的误差交织在一起。通过规定坐标的随机延伸、物质的层层堆叠以及手的偶然性,理性逐渐被软化,并注入了新的生机。秩序系统不断在建构中异化,在异化中流变,在流变中生成。


朱心宇重视作品之间的关联性大于单个作品的独立意义,这种关联性并不表现为作品形态上的家族相似,而在于工作方法与创作逻辑的起承相继。就本次展览而言,艺术家的三个非具象系列作品及其他具有一定在地性的艺术尝试彼此呼应,建构起一个形态多样的视觉文本,共同诉说着有关混沌与秩序的往复运行以及由此引发的永恒生成。对于形式的意义,朱心宇持开放态度,正如“生成”理论中所阐释的那样,艺术不仅仅是关于表现已有的图像,更是关于持续变化和“生成”的过程,反映着无数未被言说的可能性和潜在的变革路径(Deleuze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结合艺术家持续生成的创作实践,观者可以将观看作为意义生成的起点,感受混沌中潜藏的秩序种子,思索在自我与外部的种种限制中探寻自由的可能。